政协理县委员会关于全县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理县政协   作者:王可   点击数:1664   日期:2018-06-16   字体:【

 


按照政协理县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4月以来,县政协组织部分州、县政协委员和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的陪同下,对全县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孟屯河谷景区、鹧鸪山滑雪场、毕棚沟、古尔沟温泉酒店、浮云牧场、桃坪羌寨等景区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了县人民政府、桃坪镇人民政府、上孟乡人民政府、古尔沟镇人民政府的情况汇报,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还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乡村干部、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全县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旅游工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旅游经济稳步增长,产业布局日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不断增强。

(一)完善旅游规划,发挥统筹引领作用。2016年以来,我县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完成的主要旅游规划有: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米亚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孟屯河谷景区详细规划、桃坪传统村落规划、增头传统村落规划等。正在编制和计划编制的旅游规划有:毕棚沟景区详细规划、鹧鸪山滑雪场详细规划、桃坪羌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桃坪镇特色小镇规划、佳山乡村旅游规划、古尔沟特色魅力乡镇规划、大沟新村规划等。全县初步形成以全域旅游规划为统领,各景区详细规划为骨干的旅游规划体系。此外,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三态”融合、“三微”联动工作,编制“三微三态”景点建设项目库,落实以浮云森林为重点的30个项目入库。大力协调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促进景区建设项目落地。

(二)精心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景区建设。去年,县人民政府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狠抓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一是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已开工建设理小路、理黑路工程项目;孟屯河谷景区旅游道路项目和毕棚沟旅游景区道路改造项目已下达建设资金;上孟至米亚罗旅游环线道路建设工作启动。二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跟进。投入2000万元,涉及8个乡镇、14个点位的排污项目即将完工;桃坪羌寨景区供水及污水处理已落实专项建设资金;孟屯河谷景区变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桃坪-甘堡景区提升工程完成部分项目建设、夜间照明系统完成规划编制;开通运营成都市至县境内主要景区直通车;2015年至2017年新建旅游公厕7个、改扩建11个。三是旅游经营服务网点建设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宾馆、酒店、民宿等818家(床位24000张),餐馆119家,商品销售点101家;四是一批微景点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有的已投入运营。浮云牧场二期、毕棚晓月、恭德岭、孟东山寨等“三微三态”项目投入运营;浮云森林、天空之眼、云端增头、木卡羌寨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五是龙头景区加快拓景扩容。孟屯河谷、古尔沟温泉小镇、米亚罗三个新景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有的已投入营运;毕棚沟、桃坪-甘堡两个龙头景区扩容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县旅游景区建设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县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具开发潜力。但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对旅游规划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旅游规划编制滞后,全域旅游规划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需要,指导和引领作用不突出,景区详细规划把握政策不准,审批通过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景区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缺乏相互衔接,统筹不力,各自为政,已经成为景区项目建设的瓶颈和障碍。

     二是有的景区用地规划未落实到坐标点位,导致项目无法开工;有的景区规划对生态红线政策把握不准确,规划审批不能通过。有的景区建设项目用地未列入重点项目清单,不符合土地报批要求。

     三是一些乡镇和部门规划滞后,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问题突出,有的甚至无序建设,管理混乱。

     四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规划编制指导不力,对规划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使一些规划编制完成后,缺陷较多,难以实施,不能适应景区建设需要。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县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骨干旅游企业、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民宿旅游同步培育壮大,旅游经营户及从业人员显著增加。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特别是旅游旺季,各种矛盾凸显,群众意见较大。

    1、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容量小,布局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我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大多建成于2010年左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投入不足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桃坪景区、古尔沟集镇、毕棚沟景区、上孟乡等重点客源地断水、断电发生频率高,反映尤为强烈。

    2、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现有设施维护维修成本高,基层管理部门难以承担。

    3、电力、通讯、给排水、消防等管线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次性完善,仍然存在多次开挖、多次修补、重复投入情况。

    (三)核心景区建设推进缓慢,有的地方存在违规建设情况。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核心景区建设为突破口。目前,我县景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生态红线的政策约束强化,促使有的景区进行规划调整,景区建设推进缓慢;二是有关部门服务不到位,项目规划编制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环保、规划等报批流程不清晰,景区建设项目报批通过迟缓;三是民宿建设用地审批政策模糊,未批先建情况时有发生;四是监管缺失,一些村寨乱搭乱建,外观立面建筑风格整体效果差,没有体现地域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与民宿民居、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协调,有的甚至在景区规划控制范围违规搭建。

    (四)资金缺口大,统筹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我县地方财力薄弱、融资平台少、招商引资难度大,筹措建设资金困难。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需要大投入、大完善、大提升,尤其是交通、电力、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缺口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我县全域旅游点多、面广,又地处高山峡谷,自然灾害频发,建设成本高、维修维护费用大,各级各部门虽然采取了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的举措,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高质量推进精品旅游景区、精品旅游小镇、精品旅游村寨建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三、加快全县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统筹抓好规划工作,坚持走“发展思路明晰、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景区建设新路子。

    (一)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统筹抓好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

    旅游规划既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指导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树立“规划就是规矩”的意识;要强化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衔接,做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要集中各方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有关规划的修编工作,组织编制旅游重点项目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旅游产品销售市场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市场营销推广、人力资源培训、文旅融合发展等行动方案,形成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要加大对企业编制详细规划的指导工作,切实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做到统一指挥、协调配合、有序推进;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在规划中,把景区建设与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也是景区建设的必备条件。为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进水、电、路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构建“快进、慢游、畅出”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推进理小路、理黑路等内环线建设,抓好国道317线、汶马高速的绿化美化,完善乡村旅游道路扩容改造,有计划建设登山步道、骑行专线、生态绿道等休闲旅游设施;二要主动协调与电网企业的合作,支持农网改造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电力建设,多渠道解决电力基础设施保障不足问题。三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配套建设信息、供水、排污、环保等基础设施,做到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四要合理规划旅游公厕配套设施建设,在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路沿线建设数量充足、干净卫生的旅游公厕。

(三)推进骨干景区建设,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民间资本和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旅游产业,开发旅游景区,形成以旅游骨干景区为支撑,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

     新开发景区、景点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注重设施与项目的配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止破坏环境。已开发景区、景点要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以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为核心,着力丰富旅游业态和提升旅游品质,对陈旧破损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整治,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提升和完善,补齐短板。

     (四)高度重视制度保障,营造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全域旅游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实践,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1、构建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转变的大旅游管理体制。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许多工作远远超出旅游部门职能范围,破解职权不对等难题,要通过深化改革,直面“小马拉大车”的客观现实,把规划的主体上升到政府层面,探索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统一安排部署全县旅游规划、政策协调、资源配置等重大工作,协调处理日常事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完成目标任务。

     2、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研究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探索设立投融资担保机构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通过现有渠道整合财政相关资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3、建立高效的行政服务运行机制。工商登记、土地审批、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社保办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统一办事规则和工作流程,落实限期办结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的重大疑难问题,组织专门力量攻坚破难,形成组织有序、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