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清其人其事
来源:理县政协   作者:肖旭玫   点击数:1323   日期:2017-09-12   字体:【


      

杨友清很忙。

我们好不容易在薛城镇人民政府“逮”住他。他正忙着给村民张小兵开贫困户证明,忙着上交甲米村“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三公开公示表,忙着找人订做“幸福美丽新村(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大理石标识牌……

杨友清是政协委员里的一个标杆式人物,作为甲米村的村主任,在近年来的精准脱贫工作中凭着扎实过硬的作风,带领甲米村全村老少共同努力,正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于是,作为领头羊,他成了我们这次想要浓墨重彩书写的对象。

当我向他一再说明来由,这个50多岁的汉子竟然露出了与他年纪不相衬的羞赧,他知道这次他真是没法躲过了,尽管他已经在电话里多次拒绝我……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甲米村是个怎样的村子。

理县薛城镇甲米村位于理县东北部小沟境内,距薛城镇政府11公里,距县城31公里,距成都174公里,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辖甲米、汪家沟、三道桥、日落4个村民小组,共151577人,是以嘉绒藏族为主体的聚居地。全村有耕地面积518亩,林地28113亩,退耕还林206.29亩,集体耕地47亩。在2015年以前,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上山挖药和外出务工。虽然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由于经济来源渠道少,基础条件差,家底薄,全村仍还有26105人成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2015年以来,“精准扶贫”的号角在全国各地正式吹响,甲米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破解脱贫难点,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背后,处处凝聚着甲米村主任杨友清的心血和汗水,也处处显示出他过人的工作能力以及与老百姓亲如一家的人格魅力。你也许觉得我们这话说得很老套,但在和杨黎明书记的一番对话中,在“缠”着杨友清一起入村进户“晃荡”了一天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比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以上评价绝非言过其实。

 

“现在的甲米村可不是以前的甲米村了,搞精准脱贫,杨主任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有他在,今年脱贫真的没啥操心的!”

——杨黎明

在薛城镇一间小办公室内,我们和杨黎明书记聊上了。

杨黎明,薛城镇甲米村第一书记、省委宣传部下派干部。

杨黎明:

“自从中央开始提出“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甲米村就卯足了劲,别看杨主任已经50好几了,当主任也近20年了,他还和以前一样,很有热情呢!虽说作为村主任,为老百姓做事是他的本份,但我觉得他真还是值得敬佩,哪有一天心里全装倒东家长西家短的,一天外头跑来不落自家屋的人嘛?他人厚道,确实肯做。村里大凡小事,没有他不过问的。

“要想把全村26户贫困户都在这两年脱贫,还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结合新农村扶贫,利用上级给的好政策,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堡坎、架桥,对民居实行风貌改造,修水池、修垃圾池……真是做了好多实际的事。

“对老百姓来说,为了增加他们经济收入,顶着压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动员老百姓不种传统的农作物,全部改种经济效益好的白菜、花椒和水果等。但据我所知,在2015年刚开始时,杨主任可没少受委屈,当时遇到了白菜卖不起价,老百姓就天天找他,难哦!后头杨主任都从来不提这个事儿……现在好了,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了,收入比以前种玉米时翻了几倍,大家都高兴得很。

“通过这两年,村上的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村上利用集体的40多亩土地发展种植青红脆李,并将林下土地租给土地较少的老百姓种蔬菜,年收益有1万多。杨主任又联系理县吉祥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到村上来开展羊肚菌试点种植,每年要收租金6000元;又引进成都一家新能源技术公司发展光伏发电,这也增加了村上的收入。到2016年年底,全村的集体经济积累就有80多万了。

“杨主任这个人心细,实在,老百姓认可。他和村班子其他人员也相处得非常好,和苟书记非常团结,一个集体很有战斗力。脱贫攻坚工作在他们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县委、县政府经常到村上来,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以这么说,现在的甲米村可不是以前的甲米村了,搞精准脱贫,杨主任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有他在,今年脱贫真的没啥操心的!”

 

“我们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变化这么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这么大,杨主任出了不少力,操了不少心。就是上头给了钱,总要有个人来具体组织实施嘛,他办事,我们村两委所有人都放心。”

——苟伟

苟伟,甲米村党支部书记,一个30来岁,个头不高但看起来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我们是在进甲米村口遇上他的。我们拉他到一边,悄悄告知此行来意,他笑着爽快答应讲一讲他眼中的杨主任。

苟伟:

“要说杨主任这个人,理起话头子就长了。今天有点事,在县上都约好了,所以,时间有点紧,我就直接说吧。一句话,如果我没有杨主任帮衬倒,是肯定当不好书记的。杨主任是老前辈,当了近20年的村长、主任了,我是小字辈,人家说黄瓜才起蒂蒂,啥事都得学。自打我2011年当了书记,一直都在学习。杨主任对村上的情况比我熟悉得多,基础硬扎得多,从一开始就给我扎起。啥子事情我们俩个都商商量量,从来不扯皮。

“为了发展村上教育,我们两个和省委宣传部下来的杨书记,多次向上头汇报、请示。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相当重视,从昨年开始到今年,甲米村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只要屋头有娃娃读书,都能够享受到补助。只不过贫困户金额要多点,高中生每个学生补助1000元;大专以上每个学生补助2000元。贫困户不论高中还是大学都是补助2000元。2016年,我们村上享受补助的就有22个人,补助了3.3万元,其中贫困户45人;2017年享受补助22人,除开省文联直接联系的2个人以外,享受补助3.2万元,贫困户56人。最先,本来只想给贫困户争取到这个优惠政策就够了,到后头,杨主任就想尽量多争取点,他和杨黎明2015年年初就使劲向上头汇报、请示,递材料,领导也支持,就办成了。我们私下经常摆谈这个事。真正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义务教育到初中,农村上读小学、初中都不困难,只是一到学生读高中就有点恼火了,要说吃饭大部分是没问题,但要拿现钱出来,还是有点具体,到中专、大学,走得远了,更是不容易。杨主任总是给我说,一定要鼓励农村娃娃多读书,多读书有文化了才能找到更稳定的就业渠道。现在大家苦一下,等学生一出来了,家庭情况马上就可以改变。就算回农村来了,读的书多,有文化,思想观念就不一样,想法多,脑子活,做起事情来也有头有尾,容易做成,就一个个成了家头的顶梁柱了。他还说,娃娃些多在外头读点书,长见识,又把好的文明习惯带回来,对家里头的大人也是一种影响,所以一定要好好生生去上头争取,这是在为甲米村做积德的事啊!去年,村上就有个贫困户叫余凤伟,当时家头困难得很,又是病又是残,又有两个娃娃读中职校,支出压力相当大,后头大女子又考起了大专,她就给女子做工作,喊她不要读书了,回来做活路,好给家头减轻负担。她女子有点不情愿,还是想读书。杨主任晓得这个事了,就喊起我和杨书记一起去给余凤伟做工作,给她说了很多“政策好,大家帮”的话,后头工作做通了,余大姐表示再苦再难都要支持女子读书。另一个方面,杨主任又积极通过杨黎明书记联系省上部门,最后把他们家列成了省文联帮扶对象,昨年,省文联给了他们家3500元补助。给钱的当时,余姐他们都流眼泪了,肯定是高兴嘛。现在大女子都读大二了,二女子也在马尔康卫校读书。你想一下,两个女子读书出来,再找个工作,这个家庭的日子不是比我们都还好过了吗?

“自从中央下达了脱贫攻坚任务,我们是一直没歇倒起的。我相对来说管得宽泛些,杨主任就是事无大小,从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到村上的建设都要操心。甲米村一直是上级领导关注的点,给的项目多,下的钱也多。如何把这些项目做好,把这些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这两年实在是很动了些脑筋。在2016年里头,我们结合新村扶贫,把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脱贫攻坚这个难点上。围绕“美丽甲米河谷,休闲避暑胜地”建设目标,结合我们嘉绒藏族民居建筑风格,对民居风貌进行改造提升有128户,光废墟拆除就有2500多平方米,整治老百姓房前屋后乱东西有30多处。为了老百姓生活卫生也美化环境,修建了垃圾处理池36个,老百姓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了。我先说的这些都是比较小的事情。从村上大的事情上说,我们积极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把项目资金整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光修建通组路堡坎就有2000多立方米,硬化通村道路有7公里、通组道路10多公里,新建了通村钢架桥4座,群众出行更方便了,大家满意得很。同时,我们又启动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修建蓄水池40多口,安装饮水管道2万多米,安全饮水、灌溉用水得到保障,生活、生活都不愁了。在省、州、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建成了4个村组活动室,可以说是水、电、路、广播电视、移动网络都实现了全覆盖。还有很多,我一下子说不完。你说,光2016年就做了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咋个不变样嘛。

“今年,同样有很多事情在做,主要还是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创建“四好村”等几个方面来抓。很多硬性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做完了,只有两个项目还正在建设中。一个是日落组5.8公里的路,今年碰上水泥涨价,沙石来不了,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做起来。二个是沙都组的路。虽然沙都组的人在地震后就全部下来了,但高头还有很多地。为了方便老百姓种地,也为了好运送物资和地头种出来的东西,省上给了280万元准备修条路上去。我们都在抓紧落实。这两年村上做了这么多的事,你想哪个来具体牵头落实?投工投劳、出主意、想办法,村两委每个人都少不了,每家每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也少不了,但具体总要个承头的。我可以这么说我们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变化这么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这么大,杨主任出了不少力,操了不少心。就是上头给了钱,总要有个人来具体组织实施嘛,他办事认真,我们村两委所有人都放心。”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杨主任他们这样子帮扶我们,人都有一双手,不能再把日子过成以前那个样子了,要不然见到杨主任他们,都不好意思哦!”

——秦林

 

送走急匆匆的苟伟书记,我们随杨友清主任走进了理县薛城镇甲米村。

平整的公路如飘舞的丝带,漂亮的藏式民居散落山间平地,蓝天高远,白云悠然,房前屋后,山间林里,4月的甲米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田间地头,甲米村三道桥组袁胜利正忙得不亦乐乎。

“我以前一直都种玉米,每亩收入最多1000多元,今年改种了海椒、洋葱、大白菜等,收入最多可以达到3000元。幸好那年子杨主任给我们做工作哦,先前我还不肯……”

走进村民张金贵的田地里,一缕暖日的阳光射进种植大棚,试种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技术员曾诚正在进行温度测试。

   “以往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忙的很哦,现在他们租了我们三家人的地,我们不仅有租金,还可以投工投劳,等羊肚菌收获了我们还可以种一季蔬菜,收入也增加了。”张金贵乐呵呵的盘算起了自家的收成。

“今年我们在村里试种羊肚菌11亩,投入资金27万余元。将采取零售+电商+收购等多种形式进行销售,预计每亩产值300公斤,实现收入50余万元。”投资人吴凡对羊肚菌的发展充满信心。

说起乡村旅游,甲米村村委委员秦松称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今年投资了30万元,改造重建了近500平方米,设有客厅、饭厅、茶楼,共8个标间,从今年4月开始搞旅游,下一步准备通过微信、网络的方式接待更多的游客”。

俗话说,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了解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甲米村必须啃掉的“硬骨头”。为实现这一目标,杨友清与村两委其他成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实行“包户制”,党员干部深入村民家中,拉家常,算经济账,挨家挨户做动员。针对观念守旧的村民,进行一对一沟通服务,不厌其烦的深入家中交流思想。鼓励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从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到种植精细蔬菜,从自己拉货出去卖到依托外地专业合作社进村收购,从果蔬囤积销售到当天摘当天卖的几个转变。同时,村两委积极联系省级对口帮扶单位,争取15万元培训经费,邀请农艺师田间把脉,组织开展果树修枝整形、嫁接改良及田间土肥管理培训,并争取2.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杨主任带我们走访了村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脱贫致富典型秦林。

现年45岁的秦林是甲米组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家共有4口人,妻子患小儿麻痹症重度残疾,大女儿在成都就读幼师专业,小儿子在马尔康上普通高中。由于土地少,家庭收入来源依靠秦林采挖虫草和打临工为主,孩子就学经济压力大,一度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秦林这个稍显腼腆的庄稼人向我们吐露了他的心声: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靠种田吃饭,吃饭勉强可以吃得饱,但我老婆做不起活路,娃娃读书开始,我就恼火了。我们家地又不多,种了点李子。平时我到了药材出来的时候就上山去挖点虫草,又打点临工,一家人就只有这样子慢慢拖起走。后头,娃娃要读书,咋个办嘛……

“哎哟,幸亏主任他们关心哦,要不然一家人都不晓得咋过了。后头,杨主任专门请了农技人员到我们这儿来,硬是手把手教我给青红脆李剪枝、嫁接,还教我一些实用的土肥管理技术,不种玉米种好卖的大白菜、海椒。以前总觉得种田经管果木子也不是啥子大事,现在才觉得名堂深,是要技术的,不好好弄就是长不好。看倒我一天下田上山有精神了,我们家老婆也不偷懒,虽然她做不起重活路,空了的时候就开始绣鞋垫子、鞋子、十字绣,杨主任就帮我们联系县上工会和妇联来收,有一次就卖了1000块钱,高兴惨了。我们家大女子也找了点事做,她毕业后,杨主任就通过县上给了公益性岗位,我们也不愁了。算起来,今年我们家果树挂果明显比往年好,收入可能达得到40005000元哦。地头的菜也还可以,再咋个也要卖个几千块钱嘛。以前我们家头真的是死气沉沉,做啥子都莫得精神,现在天天嘻哈打笑,娃娃些莫得事了还经常约倒起去跳一下唱一下。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杨主任这样子帮扶我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不能再把日子过成以前那个样子了,要不然见到杨主任他们都不好意思哦!”

通过杨友清主任我们也了解到,近两年来,在脱贫攻坚好政策扶持下,甲米村依托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优势,给老百姓定植了青红脆李3万余株,核桃1万余株,花椒5000余株;依托瑞丰果蔬合作社种植辣椒80亩,洋葱100亩,莴笋30亩,果蔬一体化立体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为调动甲米村农户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解决广大农户生产需求,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为全村151户农户购置了背式电动喷雾器,同时支持帮扶资金22000元,支持农户种植经济林木。根据贫困户自身产业发展意愿,争取省委宣传部、省交通厅、省红十会、省文联4家对口帮扶单位,筹集资金7.8万余元,购买猪仔30头、鸡苗500只和玉米15000余斤,免费发放给26户贫困户,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困难,确实把精准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户的每家每户。针对甲米村贫困群众欠缺种养殖技能的实际,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为目的,依靠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大力支持,筹集培训经费15万余元,组织开展了2期精准扶贫农业技能培训,历时3个月,把培训开展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每家每户,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牢了基础。以上这些举措也让杨友清等村干部赢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我晓得发展集体经济,让甲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富裕村一直是村长的愿望,我以前和他一起干,现在我支持我儿子和他好好干。”

——苟从刚

苟从刚,原甲米村党支部书记,现甲米村会计,在甲米村集体果园迎接了我们。放眼望去果园里连片种植的40亩青红脆李长势喜人,正在树下劳动的村民们,一个个手脚麻利、动作娴熟。苟大爷兴奋地告诉我们,自打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陆续将过去的玉米地改种了经济效益更好的青红脆李,去年就产果五千多斤,收入近万元。

谈及集体果园的未来发展,贫困户杨付兵当场给我们算起了一番“经济账”:“种青红脆李,一亩50株,到丰果期的时候,一株产量能达50斤,一斤就算2元,保守估计也能收入4千元,比过去种玉米起码增收两三千元。”

苟大爷一边忙忽,一边和我们聊起来:

“现在农村头真的比单位上好过了,当然你要勤快,懒了,不想做肯定也不得行。我现在是村上的会计,对这些情况,还是比较了解。我们甲米村大部分海拔有2000多米,日照条件比较好,昼夜温差也大,专家说很适合种青红脆李。这几年,我们村就在镇农技站的指导下,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了40余亩青红脆李,昨年初挂果,产果就有5000多斤,收益9000多元。今年肯定比昨年还要好些。为了把果树产量、品质再拉上去,村两委还专门请了农技师对果树进行修枝整形、培训,想把集体果园打造成青红脆李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这样子,想把村民带动起来,都来种青红脆李。目的是集体受益,群众也受益。集体想到个人,个人也支持集体,这才要得。

 “在2016年,村两委又带领群众对以前洪水冲毁的河滩地进行复垦,新平整出的30亩地也纳入集体所有。后头通过县上牵线,引进省林科院在这块地上种植羊肚菌。为啥做这个事呢?他们目的是想推广羊肚菌种植技术来开展科技扶贫,让我们村民掌握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好通过种植羊肚菌来脱贫增收。我记得这个项目投资2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出租和收益分成的方式参与合作,昨年实现了村集体收益3万余元。

“如今我们村是一天一个新变化。我岁数慢慢在大了,平时做惯了一下丢倒起又不肯。再说,以前我和杨村长搭班子,我们一起做事就很愉快,我晓得发展集体经济,让甲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富裕村一直是村长的愿望,我以前和他一起干,现在我支持我儿子和他好好干。他实诚,为村上做事肯花气力。很多事先都是有个想法,他硬是有狠劲把一件事一件事做出样子来。将近20年了,杨友清当村长,现在喊主任,大家都还选他,说明拥护他,拥护他就要支持他。我儿子岁数不大,虽然有冲劲,但很多方面还要向村长学习。他们俩个很团结的,我一点都不操心。”

 

“生活好了,我们这些老年人没得啥子发愁的,吃得睡得,就可以象今天这样子,坐在这头,晒个太阳,摆点闲条,高兴哦……”

——秦文玉

告别了集体果园忙碌的村民,杨友清主任也急匆匆地走了(他急着要上县城去办事,用他的话说“今天再也耽搁不得了”)。因为很有收获,所以我们心情也十分愉悦。怀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在甲米村内随意走走,多看看这个整洁、美丽的村子,想像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转过一幢新修不久的藏式民居,远远看见平整的水泥路口那端,有几个老人正坐在屋前闲聊,此时微风暖阳,他们满脸都泛着惬意的光。

其中一个老人是认得的,是秦玉文大爷,现年已78高龄,是县农牧局下属单位退休职工,常在甲米儿子家养老。老人家精神矍铄,笑如罄响,他见了我们,如久逢老友,敞开了心怀。当然,我们怀着另一番不可言语的目的——想借机偷偷探一探这几年甲米村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变化,有意无意便设了“圈套”让老人“钻”。老人可不管这些,他似乎早就有很多“热烈的情绪”需要表达了。

秦大爷说:

“我退休都有十多年了,现在大部分时间和娃娃些一起住。你要问我通过脱贫攻坚,村里头啥子变化最大,当然是民生工程哦。我们的路、水现在变化太大了。我们这个路是哪家哪户都通完了,集中在一起的不说了,就是象三道桥、二道坡那些分散的地方,每家每户也都拢到了门口。还有就是水也解决了,解决得很好。象我们这儿原来大家是害怕得很,几十年涨一次,还有滑坡。这阵子堡坎整好了,都可以放心大胆睡觉了。饮用水也解决得很好,全部都吃自来水,牛羊管理规范,不乱叉,水没污染,卫生得很,安逸得很。

“我们的环境也好了,今天你们看倒的,平时也是这样子。大家收收拾拾,都养成了好习惯。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喜欢栽个花种个草。住房条件变好了嘛,不种点花草配不起,你们说是不是?

“我们这儿有个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就是春天头可以去挖药,虫草、贝母收入都很好。光是虫草一项,恐怕平均一户硬是有个万把块钱的收入哦。”

说完这话,他回头用眼光征询边上和他一起晒太阳的汪宝明和汪宝强两位老哥的意见,见他们点头认可,又继续乐呵呵地说继续:

“还有这个产业结构调整嘛,先前大家还是有些意见,农村上的人不种点吃的,象玉米、洋芋这些,心头是虚的,还是想种。我晓得其中有两家后头种了,是杨村长他们来扯了的,那会儿村长压力大得很,高上也有硬性政策要求,反正他们就是反反复复来做工作,一边做工作一边又帮倒起调整,大白菜啊洋葱啊,还有海椒、李子这些,后头见到实惠了,大家就都不闹意见了。背后还是夸村干部做了件大好事,只是人前不好意思说。象我们甲米每户收入上万元的多嘛,恐怕平拉呢得行点的,还不了这么多。象我们家老三,他们一家4个人,平均每人5000都还不了。昨年(全家)都15了,今年咋个都要翻(超)。我们家老幺,今年都是25,这是我估计的。今年我们家李子确实结得好。还有海椒,就还不晓得价格咋样,咋也要卖个2、3千块钱嘛,我们想自己拉出去卖,路好嘛,方便。我们主要种的是莲花白、娃娃菜,这个娃娃菜啊,听说苟书记他们家可能就有1万多斤哦。花椒今年应该可以,我们这儿有几家昨年子都卖了2万元以上,价好,外头人来收基本上一斤都要50来块钱以上。我们最不得行,恐怕也有4000多一点点……”

秦大爷还在滔滔不绝地讲,汪家两弟兄也开口了:“现在变化大哦,除大家包包头鼓了而外,人的精神面貌确实好了。都说共产党好,我们的书记好、村长好……”

秦大爷笑着抢过话头,继续他的“演讲”:

“象他们说的那样子,现在改革开放,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原来简直不一样了。还有,有困难,国家就要扶持,就给照顾,支持你发展经济,咋样子把日子过好。举个例子,我们这儿栽果木子树,国家给扶持,一根苗苗才收一块钱。还有现在这个农民太好了,土地种了不完税,还要补助你。还有粮补,农民硬是受益得多。我们晓得,杨村长在这里头做了很多工作,组织人来开现场会来指导,把农民些召集起来培训。我们家老三都培训了好多次。

“我们这儿原先风气也不大好,喜欢坐倒起,打牌,这阵子,活动室也修好了,就可以集中起来唱歌跳舞。有些时候,哪家有喜事,年青人就集中到一起,去祝贺,专门去唱去跳。我觉得我们村这些搞得很好,平时村干部带头在做,杨村长嘛,他虽然不咋跳,但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参加,有困难他就及时解决,就图个热闹嘛,也把大家团倒一起了。

“现在环境卫生这些也可以,你们肯定也在村上转了的,觉得咋样嘛?我们村上这些干部硬是勤快,啥都要帮倒做,特别是我们书记和村长,哪家有困难,他们都要去过问。杨友清当了五届村长了,听说又是县上的政协委员,大家都拥护他,咋个不拥护嘛?人家做得好。举个例子,村上有户叫张定国的贫困户,房子漏了点子,杨主任跑得飞答答的,他前几天在田里头做活路时被蛇缠倒脚,吓倒了,在汶川医院住院,杨主任又专门去看他,送慰问品,有时候农民些不在乎当官的真要给他啥子,只要平时多关心他,他觉得你当官的心头有他,他就听话……哎哟,这些家户人家的事太多,村干部一天忙得不落屋,如果他们不管事,这儿一下那儿一下,找都找不倒,你的事咋个解决?

“我们这几年农民硬是富了,我们三个(他指了指汪家兄弟)最爱一起摆,光是我们这个寨子大小车,包括三轮车在内,数了下,硬有30几挂。车子到处都是,富裕了,生活改善了,摩托车就更多,现在外头去根本没得人走路……

“生活好了,我们这些老年人没得啥子发愁的,吃得睡得,就可以象今天这样子,坐在这头,晒个太阳,摆点闲条,高兴哦……”

 

当我们离开甲米村时,太阳已慢慢西沉,西天的云彩渐渐泛出了美丽的光影。我们的心一直有些激动,想着如今这美丽的甲米村,想着杨友清大哥在这里所做的事情。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杨友清是村主任,也是政协委员,回想在和大家的摆谈中,我们不止一次这样问——杨主任作为一个县政协委员,他给大家做了啥子事呢……想到这里,都不禁笑起来——真是教条主义害死人啊!只要是在全身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在为全村人的脱贫致富贡献着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人,你难道还说他只是一个好的村主任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县政协委员吗?

这样的政协委员为我们政协大家庭增了光。盼望这样的政协委员多些,再多些……